(1)水分
煤的水分对于燃烧的影响具有两重性。煤中适当的水分使碎屑和块煤粘在一起能使漏煤和飞灰减少。燃烧碎屑较多的煤时,保持炉前有一定的水分是必要的。对于细粉较多、易粘结的高发热值煤,加入适当的水分在运行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还可使煤层不致过分结焦。同时由于水分蒸发能疏松煤层,使煤粒间空隙加大,减少通风阻力。在常压下,由水变成水蒸汽体积要增加1 650倍,因而水分从煤层中燕发出来,在煤层内要留下很多空隙,这有利于通风,有利于强化燃烧。但另一方面,由于煤中水分增加使干燥时间加长,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,这对煤的着火是不利的。而且水分增加时,水蒸汽混合到燃气体中,既增加了燃气体的热容量又降低了它的浓度,这对燃气体燃烧也是不利的,因而使燃烧室温度下降。同时水分增加,烟气体积增加,使排烟损失也跟着增加。 煤中加入的水量应当根据煤的粒度组成而定,细粉越多,加水量就应增加,但要适量,同时要加得均匀,要有7~8h的渗透时间。 煤中水分还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,对低煤化度煤如长焰煤、不粘煤等,它们挥发分高、焦炭的化学活性高,极易着火,往往一进入炉膛就会着火,这样易烧坏煤斗。为了防止烧坏煤斗,就要提高煤的水分,推迟着火时间。 对于高煤化度煤,特别是无烟煤、挥发分低,焦炭活性差,着火困难,为了减少蒸发煤中水分的热损失,应降低煤中水分。但降低煤中水分后,会增加漏煤和飞灰,因此,燃用无烟煤应尽量减少粒度小于6mm的含量。 如低煤化度煤和高煤化度煤按合适比例掺烧,则煤中水分取决于它们的粒度组成。
(2)粒度
煤的粒度对链条炉的工作影响很大,未经筛分的原煤在链条炉排上燃烧是十分不利昀。因为粒度不一,粉煤和末煤嵌于块煤之间,煤层容易堆得很结实,使热量不易传到煤层深处,同时十燥过程中的水蒸汽不易散发出来,因此煤层着火困难。另一方面,煤层中夹杂粉煤和末煤使火床阻力增加易于产生火口。颗粒度不均在煤中易产生机械分离,大块煤易集中在炉排的两边,使得炉排通风不均,火床上燃烧不均匀。另外,如粉煤量增高时,为了减少粉煤的损失,需要提高煤的水分,因而增加吸热量,使干燥时间延长,增加了可燃气体的热容量,并降低其浓度,不利于可燃气体燃烧,使燃烧室温度下降,使排烟损失增加等等。另一方面如大粒度煤量增加,由于大粒度煤不能烧透,而使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增加。可见,用于链条炉排的煤,在粒度方面,应是大小合适,粒度均匀,粉煤和大块煤越少越好。粒度Z 佳范围是6~25mm。小于6mm的粉煤含量越少越好,一般应少于30010。 但从我国煤矿生产现状来看,大多数煤矿还没有合适的筛分系统和储运系统把大于25mm的块煤筛去同时使小于6mm的粉煤含量降下来,因此,目前不少煤矿还是以供应粒度为小于50mm的混煤为主。 从应用现状来看,一般对煤的发热量、灰分、挥发分、硫分都比较重视,而对煤的粒度组成重视不够。为了提高锅炉燃烧效率,节约煤炭,减少环境污染,应该采取措施,把小于6mm的粉煤筛出来供发电煤粉锅炉用,大于6mm的煤供链条炉排锅炉用。对于大于25mm的煤筛出来用对辊机破碎到小于25mm以下,尽量供应粒度合适的煤炭,做到物尽其用。煤炭经过筛选、破碎等加工后,可换来高效率、低消耗、低环境污染。因此,有的单位为了保证入炉煤有合适的粒度,建立了筛分破碎系统。
(3)发热量
一般地说,发热量降低使锅炉的效率和出力都下降。当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小于16.50MJ/kg(即4 000kcal/kg)时,在链条炉上燃用这种煤就困难了。因为发热量低的煤不是灰分大就是水分大,或者灰分水分都大,燃烧温度诋,使炉拱的温度和辐射的热量都低,导致煤着火困难。同时燃用低热值煤时,为保证炉内温度需增加燃煤量,则炉排的走行速度或煤层厚度相应要提高,这对于煤的着火和燃尽都是不利的。因此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应该大于16.5 MJ/kg。当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大于21 MJ/kg(即5000kcal/kg)时锅炉效率和出力有明显的提高,对确定的煤炭来说,发热量和灰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。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情况:当它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大于16.50MJ/kg时,灰分(Ad)大于30%,这时应考虑以灰分为主,即只要灰分大于30%,Z 好不要使用。
Comments are closed.